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8 18:33:47 次浏览
1、无着禅师
俗姓王,名卓,字立如,福建泉州人,元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少读书,既取科名,因天下汹汹,遂无仕志,畅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庐,遇一道者传兵法、阵图、六甲、入门之书,舆青囊、理气等书,其师卒,适英雄四起,禅师以所学试用,不料所从非人,几遭厄难,遂变姓名,遁入空门,自思,因自号无着,后遍证古今名墓,考验人家休咎,不数年而通神理,历三十馀年,只葬七十二穴,终老于四明无量,著《地理索隐》、《金口诀》、《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隐》一书,由于传抄本甚多,故内容、名称、作者皆有大同小异。
2、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他的学术博而精,凡星历、医卜、五行、地理、杂算、内算、音律、儒道释、绘画,无所不通。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乃马真后称制时,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3、吴澄
吴澄,宋元之际易学哲学家。究心于理学,尤精于易学,被称为“经学之师”着《易纂言》复倡象数之学。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为程颐、朱熹所不及。阐明古义非元、明诸儒空谈妙语者可比。着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书纂言》、《草庐精言》、《道德经注》等。
4、俞琰
俞琰,宋元之际易学家、道教学者。精于《易》学,后研求经文,创发新义,自为一家之言。于《易》苦思力索,积平生之力,达三四十年之久,冥心独造,其论往往超过前人。着《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易图纂要》。曾精研道家学说,着有《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发挥释疑》、《玄学正宗》等。
5、黄泽
元学者,易学家。字楚望。资州(今江西资中)人。家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以明经学道为志,钻研程朱理学。大德中,授江州景星书院山长,迁南昌东湖书院山长,后家居授徒。精《易》学,曾受吴澄赞赏。说《易》以明象为本,明象则以卦序为本,其占法则以《左传》为主。认为王弼废象数,遁于玄虚;汉儒用象数,失于繁碎。故折中以斟酌其平。其中历陈《易》学不能复古者共十三事;《易》之名义、重卦之义、逆顺之义、卦名之义、卦变之义、卦名、《易》数之原、《易》之辞义、《易》之占辞、蓍法、占法、《序卦》及攘误疑字。持论皆有根据,颇能发明古义,可为说《易》之准则。著作有《易学滥觞》。
6、赵采
元潼川(今属四川省三台县)人。字德亮,号隆斋。说《易》以宋学为宗,兼为象数变互,颇存古义,非守一家之言。推崇邵雍、程颐、朱熹之学,认为:“有康节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画,而象数之学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画之理明。洎武夷朱文公作《本义》,厘正上下经、《十翼》而还其旧作,《启蒙》本邵子,而发先天。虽《本义》专主卜筮,然于门人问答。又以为《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但互体、飞伏、纳甲之类,未及致思耳。故愚以为今时学者之读《易》,当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说溯而上之。”(《周易程朱传义折衷•自序》)著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节录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之说,益以《语录》诸书,列之于前,而以已说附于其后。
7、董真卿
元代易学家。鄱阳人,胡一桂弟子。认为诸家之《易》,途虽殊而归则同,故兼收博采,或主义理,或主象占,先儒诸说,见智见仁,各明一义,不主一家之说,务持象数、义理二家之平。然其变易经文,不免有失先儒谨严之意。著有《周易会通》,即如苏轼、朱震林栗三家之书,为朱熹所不取,亦皆收录。
8、王申子
元邛州人。字巽卿。皇庆中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后寓居慈利州天门山。说《易》力主数学,持论与先儒迥异。以河图配先天卦,以洛书配后天卦。对陈抟、邵雍、程颐、朱熹之说一概辩其有误。于说《易》七百余家中,唯取《河图洛书》、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周敦颐太极图六家。万事不出乎奇偶,故图书之学,纵横反覆,皆可以通。诠通经文,以辞变、象占、比应、乘承为说,绝不生义于图书。其说平正切实,多所发明。历三十年始成《大易缉说》,另著有《春秋类传》。
9、张理
元代清江人,字仲纯。延祐中官福州儒学提举。精研象数,兼取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图”学、以周敦颐为代表的“太极图”学、以刘牧为代表的“河图”“洛书”学等三家之说。以解说“龙图三变”而闻名。认为第三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易象图说•序》)此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同上)此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同上)此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按其《易》说,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图相重,即为五行生成图,刘牧称为洛书。二是两图相交,即为九宫图,刘牧称为河图。著有《大易象数钩深图》、《易象图说》。
10、李简
元代人。里贯未详。仁宗时曾官泰安。说《易》收集六十四家《易》著,列先儒诸说,并且阐明一己之新义,论述亦淳实清晰。所辑虽仅存十分之一,其功可与李鼎祚、房审权并列。著有《学易记》。
11、龙仁夫
元代吉安人。字观复。博究经史,以道自任。用荐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不就。为文奇逸流丽。晚年侨居黄州(今属湖北黄冈)。学者称麟洲先生。《易》说主南宋朱熹《周易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虽根据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之说多,而意在即象释义,于卦象、爻象互明其义,反复推阐,抒其心得,不墨守旧文。创而有本,与游谈无根者有异,多发前儒之所未发。著《周易集注》。
12、萧汉中
元代泰和人。字景元。《易》说出自邵雍之学,推阐卦序,颇具精理,依经立义,认为黑白奇偶蔓衍而不可穷尽。解说以圆图乾、坤、坎、离居四正,为上经之主卦,以兑、艮、巽、震居四隅,为下经之主卦。申明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喜分合不可更易。乾、坤之后,受以屯、蒙;地、蒙之后,受以需、讼;其次序不可乱。论三十六宫阴阳清长之机,以互明其义。著《读易考原》。明初朱升作《周易旁注》,采录其文,附于末卷,因以得存。
13、解蒙
元代吉水人。字求我。天历举人。说《易》于彖爻之下,代辑先儒之说,荟萃群言,而后乃发明己意。颇能得其精要。凡自注亦皆简明。如“颐六三”注:“颐养之道,以安静为无失。二三动体,故颠拂而凶;四五静休,故颠拂亦吉。”又如“恒彖”注:“恒有二义,利贞者,不易之恒,所以体常;利有往来者,不已之恒,所以尽变。天地圣人所以能恒者,以其能尽变也。”其义多依据前人之说,诠释明晰,有益后学。著《易精蕴大义》。
14、曾贯
元代泰和人。字传道。天历举人。官绍兴府照磨。元季兵乱,弃官家居。乡人推率义军,后御龙泉寇,战败守节死。其成仁取义,无愧完人。纯以义理说《易》。体例为:每篇统论一卦六爻之大义,再举他卦辞义相近者相互参证以求异同之故。如“乾卦”注:“乾六爻不言吉,无往而非吉也。初九处之以勿用,即初九之吉。上九处之以无悔,即上九之吉。二之见、五之飞、三四无不中;位或失于正,而圣人处之则无不正。所谓刚健中正,纯粹以精者,吉有大于此乎?”又如“艮卦”注:“敦临、敦艮皆吉,何也?曰敦者,厚道也。厚于治人则人无不服者,临是也。厚于治己而己无不修者,艮是也。人之自处容可处于薄乎?”凡此诸条,立义皆为纯正,其他剖析微细,往往能出前儒训解之外。间取互体立说,时存古义,尤善于持平。在说《易》诸家中,可谓明白而笃实不支。著有《易学变通》及《四书类辨》、《学庸标著》等。
15、钱义方
元湖州人。字子宜。尝举进士。其仕履不可考。注重易图研究,大抵衍陈抟、邵雍之余绪。认为《系辞》兼言河图洛书,其理相通,并非据洛书以作《易》,陈抟因《易》而演图,并非伏羲据图以画卦,可谓独识其真,皆为笃实之论。所演二十七图,亦因旧图而来。奇偶之数,愈推愈有。人自为说,而其理皆通。著有《周易图说》。
16、陈应润
元天名人。字泽云。至正间官桐江宾幕。说《易》认为义理玄妙之谈,堕于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之说,皆非《易》之本旨。自宋以后,毅然首破陈抟之学。论八卦,唯据《说卦传》“帝出乎震”一节,为八卦之正位;以“天地定位”一节,定为八卦相错之用。论太极、两仪、四象,以天地为两仪,以四方为四象。又谓未分八卦,不应先有揲蓍之法,分阴阳为太、少。周敦颐无极、太极、二气、五行之说,只是一家之说,不可以解释《易》。所注采用王弼本,唯有上下经六十四卦,据《左传》“某卦之某卦》之例。称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六爻可变三百八十四爻,据焦延寿《易林》之例。本古占法而推原其变通之意。每爻大多证以史事。著的《周易爻变义蕴》。其书在宋元人《易》解中,翘然独秀。
17、陈致虚
元代内丹家,《周易参同契》重要注家之一。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人。为宗脉上、理论上融合全真道教南北宗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全真北宗实际创教人王矗,号重阳;传马钰,号丹阳;三传宋有道,字德芳,号披云;四传李珏,字双玉,号太虚;五传张模,字君范,号紫琼;六传赵友钦,号缘督;七传即至陈致虚,陈弟子百余。据陈之《金丹大要》自叙:“年且四十,伏蒙我师,授以正道。阙后复遇青城老师,传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抽添运用,火候之秘。“此即其继承南宗之经过。陈致虚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金丹大要》、《度人上品妙经注解》等。
18、保巴
保巴,哲学家,易学家。字公孟,号普庵。蒙古人。少好学,精易理。在其着《易源奥义》中创立了自己的先天图式说。其学术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曾奉诏为皇太子讲“易学”。著作有《易源奥义》、《周易原旨》、《系辞》,统名《易体用》、《周易尚古》(已佚),及《进太子笺》。
19、梁饶
梁饶,元代人,家居江西德兴,精堪舆术。时值岁暮,摆渡人李翁请其歇息一夜,并设酒款待他。饮至半酣,梁饶大发感慨说:“世上何人能识我,今日时师后代仙。”听到此言,李便向他恳求吉地,梁当即指示穴位,并嘱咐说:“贵从武功来,祸后福始应”。后来李翁便葬在所选之穴。不几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远,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养,赐以国姓,复赐姓沐,单名一英。此子于洪武十四年从傅友德取云南,留镇其地,死后追封黔宁王。沐氏从此继承云南王位,与明代相始终
20、张模
张模字君范,号紫琼真人,江西德兴人,著《阴阳正要》。
21、赵友钦
赵友钦或名敬,字子恭,自号缘督,因此别人就称他为缘督先生。宋末元初道家学者。他是宋室汉王十二世子孙。籍贯为江西鄱阳。宋朝灭亡后,为避免受到新王朝的迫害,他浪迹江湖。是一位有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其“极聪敏,天文、经纬、地理、数术莫不精通。”可惜赵友钦的许多著述已佚,今人只能从其仅存的《革象新书》中了解他的科学成就。这是一部探究天地四时变化规律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他的几何光学实验活动及其成果。研究表明,“他的‘照度随着光源强度增强而增强,随着像距增大而减小'这一粗略的定性照度定律内容,在西方 400 多年后才由德国科学家来博托得出‘照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而且,他那从客观实验出发,采用大规模的实验方法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实践,这在世界物理科学史上也是首创的,比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意大利的伽利略早两个世纪。”
22、朱升
朱升,元末明初学者。至正十七年,朱元章克徽州。召见问时务,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为朱元章所采纳。精于经学,着《周易旁注图说》。
23、张庭瑞
张庭瑞,字天表,张庭珍弟,临潢全州人。幼以功业自许,兵法、地志、星历、卜筮无不推究,以宿卫从宪宗伐蜀为先锋。中统二年,授元帅府参议,留戍青居。
24、董德彰
董德彰,江西德兴,世称董半仙,著有《四神秘诀》、《分金瀛海经》、《雪心赋注解》、《金斗算法》、《天卦青囊》、《南针论》、《分金解》、《董公选择要览》。
25、刘秉忠
刘秉忠,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邢州人。曾祖于金朝时在邢州任职,因此移居邢州。刘秉忠是一位很具特色的人物,在元初政坛,他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他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刘秉忠逝世后,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著《平砂玉尺经》。
《平砂玉尺经》一书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关系是:《逐吉赋》是《造微赋》测量峰砂风水好坏的操作尺度,《天机赋》是《造微赋》测量朝堂水吉凶的操作风水尺度。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对“三赋”进行论释。
刘秉忠他政治与文学上的巨大光芒,掩盖了他在堪舆风水上的成就。
26、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汉族,邢州龙冈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三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27、朱震亨
朱震亨,元代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早年学习地理学,后改为习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罗氏将刘河间、张从正、李杲诸家之学尽传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著有《局方发挥》、《金匮鉤玄》、《格致余论》、《风水问答》。
28、梁寅
梁寅,元末明初学者。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说《易》以程颐《伊川易传》主理,以朱熹《周易本义》主条,稍有异同,即融会参酌,合以为一,又旁采诸儒之说而阐发之。其诠释经义,以示进退得失之机,故简切详明,与他家迥异。有《周易参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石门集》等。
29、刘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也是著名的易学堪舆大家,著有《披肝露胆》、《堪舆漫兴》、《地学心传》、《佐玄直指》、《青囊天机奥语序》、《郁离子》、《国初礼贤录》。《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他所著的《堪舆漫兴》对“点穴、明堂、水势、龙虎、案山、朝山、水口砂”等方面都以一首诗的形式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全书主要讲述山川形势,几乎不谈理气,对九星、八卦、四象等内容也没有涉及,但在峦头方面思路清晰、讲解明了、深得杨公精华。是研究风水“峦头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30、何野云
何野云,江西丰城人,世称“跳蚤仙”、邋遢道士,羽仙后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其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相传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军师。元朝末年,陈友谅兵败,其军师‘何野云’为避过朱元璋军队的追杀,化妆成乞丐一样,向潮汕一带逃亡。著有《浮砂断》。
31、冷谦
明代武林人,字启敬,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善养生。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有运动健身法,属坐功类,共八段:一闭目冥心坐;二鸣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龙搅水津;五搓手热;六背摩后精门;七左右轱辘转;八攀足频。
《修龄要旨》是中国古代健身气功学的代表作,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冷谦由于精于养生之道,养生有方,所以相传活了一百五十岁,是中国古代中医养生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32、周景一
周景一,明朝初期台州郡人,善于堪舆之学,著有《山洋指迷》四卷,历代被人们珍为家藏,递传弗失。本书为风水的高层心法,不从一般龙、穴、砂、水向来讲解风水,而分山龙平洋龙来分论,提出山龙专重开面,平洋专重束气开口,占地步则山洋均重的精论。但是每篇先言龙脉,次及砂水穴情,对龙穴真伪大小了如指掌,至山龙体穴形篇提出: “穴后宜分不宜合,穴前宜合不宜分”,平洋龙体穴形篇提出: “穴后?束气为证,穴前以明堂聚处为凭”, 真龙落脉全在垂头,开面结穴全在球檐毡。乳突窝钳及龙体穴形诸篇,尤为穴法精粹,应推为峦理上乘。可视为讲解风水学的高速路,风水作品的秘中秘。
33、来知德
来知德,明代易学家。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尤精于《易》学,主张“理、气、象、数”四者的统一。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来注来瞿唐先生圆图》《周易来注易学启蒙》等。
34、张介宾
张介宾,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自幼聪颖,素性端静。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尤其对《素问》、《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着成《类经》三十二卷,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又为增补不足,再撰《类经图翼》。至晚年,又将其毕生医疗经验撰成《景岳全书》,其它著作亦不少。其医理多与易学相通,主张医易同源,疗病思想以“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为中心,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张熟地”之称。是为温补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于后世有重大影响,人多赞誉其说,不过也有人有反对他的见解。张宗,为汉代道教天师张道陵的后裔,精青乌之术。元末,避陈友谅乱,改名隐居皖南青阳,贵池一县凡是经过他卜选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标记。明洪武十二年曾应朱元璋要求,随军观察行军途中的山川形势。
35、目讲僧
目讲僧,《宁波府志》称:“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字。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或云尝为陈友谅参谋,反败逃匿为僧。明末来鄞,善堪舆术,为人卜葬无不奇验。尝曰: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云。卒死于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进坟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书绝无,刊本多为后人委托,世鲜有得其传者。”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学,足迹遍及东南。时方承平,社会安定,可周仲高却自浙江钱塘搬到江苏昆山居住,并说天下兵祸将起,“吾地莫如娄江善”,后来果然钱塘毁于兵祸而昆山无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庙宇,相方、定位、卜日、选辰皆出其手。由于术艺精到,县令派人为其画像,以示赞扬。渠仲宁,明代腾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据《兖州府志》载:他曾遇异人授风水之术,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驾幸南京,驻跸于滕,曾召见仲宁,试其才学。仲宁指着一处,说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36、章潢
明代经学家、哲学家。字本清,江西南昌人。少颖悟好学。构洗堂于东湖,联同志讲学。曾主白鹿洞书院。又辑书百二十七卷为《图书编》。数荐不赴,后遥授顺天府儒学训导,时年七十九岁。对《易》、《诗》、《书》、《春秋》等有研究,各有著述。为学主明善诚身,继善成性。与吴与弼、邓元锡、邓元卿并称“江右四君子”。论《易》主于言象,故引张行成说驳晁公武公理之论。大抵以《汉上易传》为主,杂引虞翻、荀爽九家易及李鼎祚、郑汝谐、林栗、项安世、冯椅、徐大为、吕朴卿诸家,而参以己意。其取象之例甚多,不出本体、互体、伏体三类,虽多本古法,然推衍繁碎,未能尽得经义。著作有《周易象义》、《书经原始》、《诗经原体》、《春秋窍义》、《礼记札言》等。
37、卓尔康
明代仁和人。字去病。万历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为大同谏官,后终于两淮盐运通判。京师陷,悲愤卒。官大同时,卢象升方为总督,延之上座咨兵事,尔康抗谈,漏下乃已,象升用其策多效。《易》说大旨附会河洛,推衍奇偶,纷纭胶葛,展卷如历家之数表。所谓圣人因象示数之本旨,渺不知其所在。并以此作易之奥。其首列为起数之根,有古河图、古洛书、陈希夷龙图别传古河图、今河图、古洛书、`今洛书。龙马所负一图,而有此四本,神龟所呈一书,而有此两本,为后人臆造。著作有《易学残本》、《诗学》、《春秋辨义》等。
38、张次仲
明代学者。字元岵,号待轩,一号钝庵。海宁人。天启举人,入清不仕。其易不涉象数之学,亦不及谶纬迷信,独以义理为宗,所言切于人事。尽废诸图,具有廓清之功。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卦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而来,皆孔子所不言。有《周易玩辞》、《困学论》、《待轩记》、《待轩诗集》等。
39、李陈玉
明代人。说《易》兼言图画及谈心性二家之说。言图画者弊在支离破碎,谈心性者弊在杳冥恍惚。其说各得二家之弊。其说有二,一为先天古易,释解图画。其突出不同的是,以无极、太极、无极而太极分为三图。以英辅九星之名配先天八卦,以疏附先后之名配后天八卦,支离破碎。二为后天周易,释解经传。虽言象数,而皆出臆说。其《易钤》有言:如想真正懂得易学,须将一切训诂辞章全部删除,即使孔子之语也不过易象一端之论,才有入处。可称作敢为大言。今人也有此论。著有《三易大传》。
40、黄芹
明龙岩人。字德馨,号畏庵。蔡清之弟子。正德九年以岁贡生官海阳县训导。《易》说发明先天图说,以陈真晟天地圣人之图,君子法天之图为心学图。认为伏羲八卦横图、八卦圆图皆为赘设;胡一桂于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分配节气,非其本旨;伏羲本河图以作易图,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图,皆穿凿可疑。坚信先天图出自伏羲,推而至于心学,推而至于历法,蔓衍支离,殊不可解。著有《易图识漏》。
41、梅鷟
明旌德人。号致斋,梅鹗弟。正德举人。官南京国子监助教,盐课司提举。博闻强记,研析经义,疑《古文尚书》为孔安国、皇甫谧伪作。认为伏羲之易已有文字记载,画卦在前,河图后出。伏羲主张出以揲蓍大衍之数,当为九十九,以五十数为体,以四十九为用,没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并认为伏羲之说皆臆撰。易著有《古易考原》、《周易集莹》,另有《尚书集莹》、《尚书考异》、《春秋指要》等。
42、薛侃
明揭阳人。字尚谦,号中离,薛俊弟。性至孝。正德进士。以侍养归,师王守仁于赣州。与兄率子侄宗铠等往学,自此王氏学盛行于岭南。官至行人司司正,后居中离山,讲学自娱卒。说《易》大旨谓即数为图,即图成卦,皆造化自然之理。所论格致体虚实,及儒释之辨,皆守姚江良知之说。著有《图书质疑》。
43、金贲亨
明代临海人。字汝白,初冒高姓。自号其居曰一所,学者称一所先生。正德进士,官至福建、江西提学副使。说易采自程颐、朱熹以外诸家之说,断其是非,不依靠古人,亦不打击古人,得于澄心涵养,非耳剽目袭者所及,所采共五十余家,如胡方平、蔡元定、项平山、游酢、胡云峰、胡双湖、吕东来、杨诚斋、真西山、蔡渊、龚源、苏东坡尹和靖、程沙随、吴临川、朱震杨龟山、邵雍、黄勉斋、耿南仲、郑束谷、王童溪、李西溪、李舜臣、徐几、邱富国、张清子、杨文焕、郑少梅、王炎、潘天锡、方逢辰、胡允等。著有《学易记》、《台学源流》。
44、崔铣
明学者。字子钟,一字仲凫,号后渠、少石、洹野。河南安阳人。弘治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考宗宗录》,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主事,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弹劾张惠等致仕者。嘉靖十五年(1536)起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终官于南京礼部右侍郎。其易说以程传为宗,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导。大旨舍象数而阐义理,认为陈抟所传图像皆衍术数,与《易》无关,诸儒卦变之说亦支离无取。持论笃实近理,不失为洛闽之传。斥阳明学为“霸儒”、禅学为异说,主治心慎动。著有《读易余言》,晚年著《周易大象说》,多精微自得之旨,为时人所推崇。另有《士翼》、《崔氏小尔雅》、《文苑春秋》及《彰德府志》等。
45、韩邦奇
明代学者。字汝节,号苑洛,谥恭简。韩邑(今属陕西)人。正德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迁浙江按察佥事,遭诬夺官。世宗时,屡起屡罢,历官山东、山西参议,四川提学副使宣府、辽东巡抚等,终官南京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为学独宗张载气说。学问精到,对经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都有研究。说易所列卦图,皆用一卦变六十四卦,与汉焦延寿《易林》之说相同,阐理不用汉儒之易,独宗宋儒之易。推崇朱熹《易学启蒙》,阐卜筮之法,以三百八十四变为经,四千九十六变纬。经为《易》之爻辞,纬取焦延寿《易林》附之,占则以孔子占变为主、著有《易学启蒙意见》、《易占经纬》、《禹黄详略》、《苑志乐》、《洪范图解》及《苑洛集》等。
46、吕楠
明代学者。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坚先生。陕西高陵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师事薛敬之,学以穷理、实践为主,与湛若水、邹守益共讲席。当时天下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他与罗钦顺独守程朱之学不变。说《易》专主义理,不及象数。著《周易说翼》(佚失),另有《四书因问》、《尚书说要》、《泾野先生文集》等。
47、李贽
明思想家、文学家。本姓林,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恩斋、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回旋。嘉靖举人。历任河南共城教渝、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主事、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不仕,从事著述。师王艮之子王襞。风骨孤傲,后以异端自居,不过绳辙。反对以孔子学说为家法,抨击假道学。聚徒讲学,远近震动。终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逮捕,自杀于狱中。其易学观反对以“一”、“理”、“太极”为万物本源,指出:“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焚书•夫妇论》)依照佛教禅学,坚持“心外无物”的观点。说《易》于每卦先列经文,次以己意总论卦象,又附录诸儒之说于每卦之后。只论六十四卦,《文言》、《系辞》等传俱未涉及。臆改经文移《大象》于《小象》之后。认为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转而后成,易必九正而后定,故名其著为《九正易因》。其著述大抵非圣无法,唯此书尚不敢诋訾孔子,较他书为谨守绳墨。著作另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虽屡遭焚毁,仍流传至今。
48、焦竑
明代学者。字弱候,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人。万历十七年(1589),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受命撰国史《经籍志》。迁东宫侍讲,后因主顺天乡试,举子文中多险诞语,被诬劾,谪福宁州同知。师事耿定向、罗汝等。说《易》以《列子》、《黄庭内景经》、《抱朴子》诸书释经,史称其讲学以罗汝芳为宗,善耿定向、耿定理,笃信李贽之学。力图调的儒佛,认定佛经所说,最得孔孟“尽性致命》精义。博极群书,深谙典章,卓然为古文名家。著作甚富,有《易荃》、《澹园集》、《焦氏类林》、《老忆翼》、《庄子翼》等。
49、陈第
明代学者。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诸生。早年在俞大猷幕下,后随戚继光平定倭乱,出守古北口,任蓟镇游击将军,在镇十年。去职后周游四海。晚年埋首著述,研究音韵,阐明语音因时因地而变迁。为清代乾嘉学者所推重。善诗,藏书极富,号世善堂。论《易》于奇偶之数,皆以黑白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皆规方而为圆;于先儒所传卦画方位、先后天方圆诸图,一一辩其所失。为图赞有据。然亦有臆造之说。著《伏羲图赞》、《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五岳两粤游草》、《一斋诗集》等。
50、贺沚
明代庐州人。字汝定。隆庆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易》说以图书为易原本。其六十四卦说,太极图说皆抄摘朱熹之论,无所发明。以河图为先天体,洛书为后天用。八卦有先天图,本自道家抽坎填离之说,然图书亦分先后天,财前人所未有。又引《阴符经》所称五藏证五行,用以说〈易〉,相离愈远。著《图卦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