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易学人物

最近更新

隋唐宋著名易学人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8 18:28:17     次浏览

1、刘焯
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
 

1、刘焯
  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2、萧吉
  萧吉字文休,南兰陵人,萧吉博学多才,尤精阴阳、堪舆、历算、养生术,曾任太府少卿,曾为皇族皇后卜择葬地。
  主要著作有《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十二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板要决》一卷,《太一立成》一卷。这八部著作都已亡佚。现根据有关目录对其内容作大致的推测。
  他在隋朝建立之初担任太常之职,负责考订古今阴阳之书。萧吉学问虽好,但人品却不为人称道。
3、舒绰
  舒绰,东阳人,稽古博文,尤以阴阳,善相冢。吏部侍郎杨恭仁,欲改葬其亲。求善图墓者五六人,并称海内名手,停于宅,共论艺,互相是非。
4、袁天罡
  袁天罡是唐代最著名的大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
5、李淳风
  李淳风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推背图》被认为是是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6、候果
  唐初易学家。字行果。官国子博士。精研《周易》,其易学渊源于郑玄而参以荀爽、虞翻之卦变。如释乾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时,谓易有天道、人道、地道,本于郑玄而论三才之道。论升降旁通,又不失荀、虞之旧法。著《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曾引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周易候氏注》三卷。
7、李鼎祚
  唐代经学家。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以经术称名于当时,历官左拾遗、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为唐代提倡汉易象数文学的代表。其易学观可归纳为: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主取象说,认为易学应讲天象,并斥王弼后学不谈天象乃里俗小曲;在对《周易》既讲天道,也讲人道。取圣人取象说,解释八卦的起源。发挥了汉唐的元气阴阳说,否定王弼派以玄学贵无论解易,提出“元气絪縕”说解释天地万物的形成,并以此说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认为《周易》是儒、释、道三教的始基,九流的锁钥,治国,齐家和修身的正术。曾汇集汉易系统中象数派的注释,收集了从子夏、孟喜、京房到伏曼容、孔颖达等三十五家之说,其中以荀爽、虞翻、干宝等人的注解为收集最多者。并采纳了如王弼、何景、韩康伯等玄学派的注解,又加以自己适当的训解,撰成继孔颖达《周易正义》后所出现的又一部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意在纠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著有《连珠明镜式经》(又名《连珠集》)、《平湖论》等。
8、孙思邈
  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9、崔憬
  唐代易学家。生活年代在孔颖达之后。精通《周易》,解易时注重义理,不墨守王弼《周易注》,而于荀爽、虞翻、马融、郑玄之学有所窥见。诠释《周易》经文时,好为新说。易学观主要表现为“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以取象说为主,以卦象为《周易》的根本,但又不排斥取义说。既不同于王弼鄙视卦象,不赞成取象说的易学,又不因袭汉易的象数之学。强调取象,重视卦象,主张通过卦象研究易理。在对《周易》原理的解释上,抛弃了孔颖达《周易正义》中以玄学解易的形式,并辩论了三个同哲学有关的问题:(1)在大衍之数上,他的论述以及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并认为八卦蕴藏在大衍之数之中,这在易学上就推导出六十四卦是太极自身的展开的结论,在哲学逻辑上就推衍出天地万物是世界本体自身展开的理论。(2)在道器关系上,以器(指卦爻象)为体,以道(指卦爻变易的功能和性质)为用,这种体用观,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后来对宋明易学中的功利派影响很大。其置形器于第一位,将孔颖达《周易正义》中的自然无为之道,归于形器的功能和作用,抛弃了其玄学的形式和迁道后器的观点,从而在易学上作出了贡献。在卦象和义理的关系上,从取象说的立场出发,认为没有乾坤两卦象,即没有“易之形器”,也就没有阴阳爻象变易之道,阴阳变易之理存在于卦爻象之中。(3)在对《序卦》的解释中,阐发了对立转化的思想,为唐代易学哲学史上所罕见。总之,崔憬易学可说是从汉易转向宋易之先驱。著作有《易探玄》,已佚,但其佚文可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清马国翰曾采《周易集解》所引崔憬的遗文一百八十余条,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为《周易探玄》三卷。
10、李虚中
  字常容,唐魏郡人,祖籍陇西。北魏侍中李冲的八世孙。贞元十一年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后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世传《李虚中命书》,署名“鬼谷子撰,虚中注”。
11、吕才
  吕才,博州清平人,唐代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音乐家,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自然科学家,他通晓《六经》、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逻辑学、哲学乃至阴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尤长于乐律,而且大都有专门著作和创造。因其学识渊博、博才多能而逐渐知名。
  吕才一生著书很多,他出自儒家,而又不完全泥于儒家,据《旧唐书•吕才传》记载,吕才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奉旨刊正历代阴阳术书。历时十五年,勒成五十三卷,并旧书四十七卷,合计一百卷,他的刊正原则是“多以典故正其理”,以古今史实为证据,批判整理当时流行的各种术数观点,其学术思想主要针对当时流行的择葬求吉趋于泛滥的状况,在《叙葬书》中列举了七条论据批判了择葬之术,在《叙葬经》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以五音姓利之法相宅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吕才的著述大都难容于世,大部散失,仅存的有:载于《旧唐书》本传中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藏书》,以及《全唐书》辑录的《进大义婚书表》、《进白雪歌奏》、《议僧道不应拜俗状》、《因明注解之破译图序》、《东皋子后序》等五篇著作。

12、丘延翰 
  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俭之后裔,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代风水祖师,第二代易学、堪舆学的伟大传承者。
  传说丘延翰曾游泰山,于石室中遇神人,授玉经即《海角经》,从此丘延翰便洞晓阴阳,精通堪舆之学,依法为人迁择,无有不吉。撰有《拨砂经》一卷,《铜函记》一卷,《五家通天局》一卷,《金镜图》一卷,《海角经》一卷,《唐蒙求》三卷”。
13、卜应天
  卜应天字择巍,号昆仑子,又称濮都监卜应天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人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 《雪心赋》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14、张遂
  张遂,魏州昌乐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唐玄宗时主持修订历法,根据测定事实,得出恒星是运动的结论,编写了《开元大衍历》、《七政长历》、《易论》等书,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他也是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传说唐代时国力强盛,不少番国使节、僧人、学生纷纷来到中土,学习各种知识,其中中土的风水术亦为他们所景仰,而风水术一向被视为天机要秘,于是大唐皇帝特别命令对天文地理有高度学识的一行禅师,著《葬律秘密经》、《地理经》、《铜函经》等供番国使节们学习,而一行禅师所撰写的这些著作,以后被人称为《灭蛮经》。
  一行以其天文历法和数学上的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一行是历史上实测子午线的第一人,同时,作为《开元太衍历》的著者,是天文历算的大家,在世界历学、天文学史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由于一行的崇奉,善无畏、金刚智所传密教才得到皇室的支持,可以说,唐代密宗受数代皇帝的崇信和大力支持,不能忽略一行的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其在长安、洛阳的十年中,积极从事密教的弘传,传译密典,为唐代密宗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唐代密宗实际上是由“开元三大士”及他们共同的弟子一行创建的。
  一行是我国唐代汉族杰出的天文、历法、数学家和佛学家。他的成就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5、张说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堪舆家。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诬陷魏元忠,被流放钦州。后来,张说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加弘文馆学士。注《葬书》,著《龙祖经》、《张燕公集》。
16、司马头陀
  司马头陀是唐末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又传说司马头陀为宋哲宗时南康府人,原姓刘名潜,以之代称,头陀则为祖师出世之号。
  司马头陀于地理风水尤为精通,自始至终以之渡世,据记载江西湖广足迹遍布,吉安葬地特多,著作有《穴法》、《水法》、《玄关同窍歌》、《地理铁案》等。
17、达僧
  达僧俗姓刘,江西吉安人,师司马头陀。有著《达僧问答》。
18、杨筠松
  杨筠松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撼龙经》、《疑龙经》、《葬法》、《遍地钳》、《一粒粟》、《天机钤诀》、《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等。
  杨筠松是著名的堪舆风水宗师,是堪舆风水江西峦头派的开创者,他所著的《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天玉经》、《都天宝照经》成为后世风水师必修的经典。
  《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要,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
  《天玉经》是风水玄空大卦的基本原则和准绳,上中下三篇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体用兼冝,行文用字结尾典范,被历代地师奉为玄空理气之圭臬。其虽以理气为主,但处处体现理气与峦头相结合的重要,是中国地理理气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都天宝照经》乃玄空大卦真诀,内容涉及山龙、平洋、理气、作法、无所不有。《都天宝照经》是《天玉经》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是杨公地理的重要经典。
19、曾求己
  曾求己字公安,著名堪舆风水大师,是杨公筠松的弟子,著《青囊序》、《天机素书》传世。
  《青囊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堪舆风水经典,该序是《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的总纲领,不仅提出了杨公筠松看雌雄的内容和方法,而且逐项论述了堪舆风水中阴阳、顺逆、生死、挨星及收山出煞理论,并提出了具体的运用总则。
20、曾文迪
  曾文迪,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86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21、廖瑀
  廖瑀,派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著名堪舆家。远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任虔化 (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
22、刘江东
  刘江东,字渊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江西省会昌上老(古名上牢,今于都县葛坳乡)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其时杨筠松因黄巢破京城,避难江南,应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节度使卢光稠之请为卢光稠葬母,任卢光稠参军的刘江东崇慕杨公堪舆神术,遂与同乡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从游其门。
23、范越凤
  范越凤字可议,号洞微山人,浙江缙云人,传说是杨公高徒,作《寻龙入室歌》。
24、李通玄
  李通玄为唐朝佛学家。世称李长者,太原人,以《周易》解说佛教华严宗的教义,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华严论》四十卷,《决疑论》四卷,《略释》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及诸偈赞等,并传于世。
25、黄妙应
  黄妙应,福建泉州人,人称黄涅槃,传说是杨公弟子,五代时堪舆风水大师,著有《秘传三字经地理书》、《博山总论》,又有《十二杖法》传世。
26、胡矮仙
  胡矮仙,江西瑞金人,传说是为杨公弟子,五代时堪舆风水大师,著有《三十六穴图》、《至宝经》,其后世迁居瑞金县西南之会昌。门人有南丰丘公亮、丁应之等。
27、李曲脚
  李曲脚,江西宁都人,传说是杨公弟子,五代时堪舆风水大师,宁都县均峰里人。
28、孔颖达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孔安之子、孔硕之孙、孔霸的第19世孙、孔延年的第20世孙、孔子的第31世孙,唐朝经学家,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终年75岁。生有三子:孔志玄、孔志约、孔志亮。孔颖达所疏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等。
29、彭晓
  彭晓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
  撰注今存《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还丹内象金钥匙》,依据当时内外丹结合的传统,在此三书中解释了《周易》、黄老与内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细节。
30、孙世南 
  孙世南,江西宁都人,传说是廖金精女婿,其堪舆风水理论得到廖金精的传承,门人有南丰曾道立。

关于我们 | 入会指南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18 重庆周易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设计已受版权保护,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复制,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