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易学人物

最近更新

秦汉时期的著名易学人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8 18:21:24     次浏览

秦汉时期的著名易学人物
1、黄石公
黄石公,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
 


1、黄石公

  黄石公,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黄石公三略》和 《青囊经》。
  《青囊经》是现在可查考最早的风水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堪舆风水文化理论的形成。《青囊经》全经共分三卷:上卷叙述河图五气、洛书方位与阴阳二气融合而化成天地之定位等学理,故谓之化始。中卷说出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故谓之化机。下卷说明天地间形气方位与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力,故谓之化成。  《青囊经》它搭起了堪舆风水理论的大框架,因此可以说黄石公是堪舆风水理论传世的第一人。
2、青乌子
  关于青乌子其人,多数学者认为他是汉代人物。《风俗通》称:“汉有青乌子善葬术。”《旧唐书•经籍志》记载青乌子是汉代相地家,著有《青乌子》三卷流行于世。此书常被后人引用。如南北朝学者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曾引用《青乌子相冢书》一句话:“葬龙之角暴富贵,后当灭门”;唐李善等注《文选》引《青乌子相冢书》说:“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唐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卷7引《青乌子相冢书》云:“青乌子称山望之如却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贵,山望之如鸡栖,葬之灭门。山有重叠,望之如鼓吹楼,葬之连州二千石。”说明《青乌子相冢书》在汉以后流传甚广。 也有传说青乌子是黄帝时期的人物。《轩辕本经》称:“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晋葛洪《抱朴子•极言篇》说:“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葛洪把青乌子说成是古代寿星彭祖的弟子,在眉山市彭山县四川省的彭祖山彭祖祠内,还供奉着他的塑像。
  有关青乌子的传说很多,对他身处的时代都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青乌子是堪舆风水大师,当今民间流传的《青乌子相冢书》及《青乌先生葬经》,虽然是否为青乌子所著说法不一,但假如青乌子不是名满天下的风水名家,两书的作者又何必冒他的名呢?后世风水先生也都尊青乌子为鼻祖。
3、司马季
  司马季主,西汉术数名家。曾游学于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日者列传》。
4、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
  传说他不仅精通黄老之道,而且他的堪舆之术得到黄石公的真传,他是黄石公的弟子有《史记•留侯世家》为证。
5、董仲舒
  董仲舒,汉族,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
  董仲舒所倡导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学说,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汉代之前的儒学只讲阴阳,董仲舒是第一个将阴阳与五行合流并用的人。他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对堪舆风水文化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堪舆风水理论中,五行不仅是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由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五行被赋予了不同属性。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统摄宇宙万物,使杂乱无章的事物和现象趋向规范有序,并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纳入堪舆风水文化体系。天人感应的理论学说,使宅舍和坟墓的吉凶与人事的吉凶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地理文化体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化,被当做神灵启示的思想,为汉代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并使民间流传各种术数活动,如占候、占星、看相、望气、风角、迁徙之法等,堪舆风水文化此时也由先秦时期的卜宅和相宅形式发展成为一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堪舆学说,堪舆学的提出,使地理文化从卜筮色彩的母胎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
6、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术数家。传说很多,被视为“神仙”。世传其曾着术数书《灵棋经》二卷。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相传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善于卜筮、相宅、测字、猜谜,汉武帝的陵地系东方朔所选,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后世的测字术尊东方朔为祖师。
7、河上公 
  西汉道家。姓名不详。汉文帝时,在河滨结草为庵,因以为号。精通《周易》、《老子》学说,并用《周易》解释《老子》。汉文帝读《老子》有所不解,亦常遣使者向他请教。据传著作有《道德经注》,当系后人伪托。
8、田何 
  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字子庄,亦作子装,淄川(今属山东省淄博市)人。汉初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号杜田生。专门研究《周易》,受业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县)孙虞,又授易于弟子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这些弟子皆著《易传》数篇,后又授易于杨河。施雠、孟喜、梁丘贺皆为田何四传弟子。凡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家,皆出于他的传授。
9、王同 
  西汉经学家。字子中,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通晓《周易》,曾受易于田何,后又授易与鲁周霸、莒衡胡等人。著作有《易传》数篇。
10、周王孙
  西汉今文经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受易学于田何,后丁宽从之受古义,号《周氏传》。
11、丁宽 
  西汉今文经学家。字子襄,梁(今河南商丘南)人。汉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曾抗击吴楚七国叛军,号丁将军。初从田何受易,尽得其学,学成东归时,田何曾谓门人言曰:“易以东矣。”后又从周王孙受古义。曾作《易说》三万言授于田王孙。《易说》一书,已佚,《汉书•艺文志》亦未载,《汉书•艺文志》易类中著录有丁宽著《丁氏》八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丁氏传》二卷。
12、杨何 
  西汉经学家。字叔元,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汉武帝时,任中大夫。受易学于田何,后又传易于司马谈。著作有《易传杨氏》二篇,已佚。
13、孔安国 
  西汉经学家。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武帝时任谏大夫。曾受《诗》于申公,受今文《尚书》于伏生,相传曾从孔子住宅旧壁中得所藏古文《尚书》,开古文尚书学一派,但为后来学者所怀疑。对《周易》亦有研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洪范传》)相传其曾著有《尚书•孔氏传》,对此宋人开始怀疑,经明、清学者考证,定为后人伪托之作。
14、田王孙 
  西汉经学家,砀县(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人。从丁宽学易,立为博士。后又授其《易》学与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此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15、施雠 
  西汉经学家,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字长卿,沛(今江苏沛县东)人。与孟喜、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甘露中,曾在石渠阁与诸儒讨论五经的异同。后授易于张禹、鲁伯、张禹又授易于彭宣。于是施氏之易有张、彭之学。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关于我们 | 入会指南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18 重庆周易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设计已受版权保护,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复制,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