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8 18:25:50 次浏览
1、管辂
管辂,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
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有关管辂的故事很多,不胜枚举,传说管辂天文地理占卜看相无不精通。著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王肃
三国魏经学大师,古文经学派的集大成者,义理派王弼易学的先导。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年十八,从宋衷解读《太玄》,善贾逵、马融之学,遍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和郑玄学派对立,称为“王学”。曾依据其父王朗所作〈易传〉,撰成〈周易注〉。其易学继承了费氏易的传统,注重义理,略于象数,文字力求简明。以〈易传〉中的观点解释〈周易〉的经传,抛开了汉易中的象数之学,尤其是排斥今文经学派和〈易纬〉解易的学风,不讲互体、卦气、卦变、纳甲等。这种解易的风气,在当时影响很大,其解易,亦主取义说,但并不排斥取象,不过他的取象,不同于汉易中的取象说,只限于本卦上下二体,并以传文中的取象说进行解释。在八卦起源问题上,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著作有〈周易注〉,宋时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王氏音〉一卷,附于〈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中,清黄奭辑有《王肃易注》,臧庸辑有《马王易义》一卷。此外,又曾伪造《孔子家语》,作为其反郑论著《圣证论》的论据。均已佚。
3、荀凯
魏晋之际著名学者、易学家。字景倩,谥曰康,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子。仕魏,累官侍中。因功封万岁亭候,迁尚书仆射。后又改封临淮候。入晋,进爵为公,官至侍中太尉,性至孝,博学洽闻。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曾驳难钟会的《易无互体论》。其解易,主象数学派,又曾与阮籍等共撰《魏书》,还与何晏等共撰《论语集解》。明晓三礼及朝廷大义,曾受诏与羊祜、庾峻等人删定礼仪,撰定《晋礼》,后又受诏定乐,未竟而卒。事具《晋书•荀凯传》
4、荀辉
三国魏学者,象数学派易学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官至散骑常侍。通晓易学,继承了荀爽易学的传统,讲互体、卦气、卦变等,曾与王弼、钟会辩论《易》、《老》。著作有《易义》(或称《周易注》)。
5、荀融
三国魏学者,象数派易学家,字伯雅,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约与王弼同时,官至洛阳令,参大将军事。通晓易学,其易学继承了荀爽易学的传统,讲互体、卦气、卦变等,曾经与王弼,钟会辩论《易》、《老》,并著有驳难王弼答问中略知。他主张圣人应“从情从理”,此与何晏的“圣人无喜怒哀乐”之论略同。
6、荀粲
三国魏玄学家。字奉倩,三国魏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子,荀凯(yi)之弟。荀粲诸兄如荀凯(yi)等皆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道家之说,善言名理,认为性与天道,圣人微言,不可得而闻见。受玄学派解易的影响,他提出言不尽意说,并围绕《系辞》,就言意关系与欧阳建展开辩论。他以圣人之书为糟粕,认为典籍所记的圣人言论,不能尽圣人之意,故为古人之糟粕。对《易传•系辞》所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也提出了异议,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易理精微奥妙,非图像及词语所能表达。取老庄义,解释《系辞》,不直接否认《系辞》文意,而是把它局限于象、言之内的事物,即具体的事物。与何晏一致认为事物具有物象和义理两个方面。其物象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其义理超乎物象之上,则不能用语言来说明。总之,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不可言说。此种言不尽意的理论思维将物象与义理对立起来,在二者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并且把语言的作用局限于指述物象,从而否认了语言和概念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否定了象和言的工具作用。事具《晋书•荀粲》。
7、何晏
三国时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才之一。字平叔,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曾随母在曹操收养。少即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累官至侍中尚书,后因依附曹爽而为司马懿所杀。精通易学,曾与王弼、管辂等易学家论易,解易近于费氏易的传统,以义理为主。好老、庄之言,善言名理,崇尚清淡,和夏候玄、王弼等倡导玄学,且援老入儒,将儒家圣人的孔子改造成玄学的创始人。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亦渗入了道家的观念,这种倾向对将两汉易学转向以老庄、玄学解易影响很大。亦能诗赋。曾著有《周易》注解,已佚。另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今传著作唯有《论语集解》。
8、钟会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字士季,颍川长杜(今河南长葛东北)人。精于名理,博学多才,为司马昭重要谋士,累官至司徒,后因谋叛被杀。精研易学,其易学见解同于王弼,排斥汉易中的象数之学。尝论易无互体,并据此与荀融相辩论。易学著作有《易无互体论》,已佚。此外,又著有《道论》、《老子注》等,均佚。《道藏》中辑有其《老子注》部分佚文,明人辑有《钟司徒集》。
9、姚信
三国著名学者。字元直,一字德祐,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官吴太常卿,精通天文易数之学。习孟喜之易学,注《易》多与虞番相合,言乾坤致用,卦变旁通,九六上下,则与虞番注若应规矩,曾用阴阳五行的性质评论人物才性。又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天文学方面,提出“昕天论”,对地球与太阳运行的规律,节气和温度的变化,昼夜的长短等都有论述。曾著《易注》十卷,已佚。清马国翰辑为《周易姚氏注》一卷,另著有《七纬》、《昕天论》。
10、向秀
魏晋之际玄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内怀(仿河南武陟西南)人。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意,为避祸,不得已而出仕,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但任官不理政事,寄迹而已。精通《周易》,吸取了古文经学派解易的学风,解易时注重义理,文字力求简明,以《易传》中的观点注解《周易》经传。崇尚老庄学说,曾为《庄子》作注,后由郭象“述而广之”,别成一书。哲学上主张以无为本,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文学擅长诗赋。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已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辑有部分佚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周易向氏义》一卷,清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向秀周易义》一卷。另有《庄子注》(与郭象合作),《难养生论》和《恩伯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