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实践应用

最近更新

《周易》论和谐

来源:     作者: 唐明邦    发布时间:2015-08-28 19:07:26     次浏览

《周易》蕴含的人文精神,旨在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存在种种主客观矛盾,导致人们的自我心态、遭遇的世态、客观的生态极不平衡,缺乏和谐。《周易》及儒家思

《周易》蕴含的人文精神,旨在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存在种种主客观矛盾,导致人们的自我心态、遭遇的世态、客观的生态极不平衡,缺乏和谐。《周易》及儒家思想力图教导人们善于克服各种矛盾,缓解面临的冲突,造就和谐的生存环境。
   
当今,振兴中华、构建华夏和谐社会,是炎黄子孙的崇高使命。儒家重要经典《周易》宣扬的内圣外王之道,堪称先哲构建和谐世界的论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经世人才。《周易》以营建安土敦仁的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要求人们树立卓然超俗的独立人格,坚持人己和谐的宽容心态,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心性中和则神清气爽,人己协和则得道多助,社会平和则国泰民安,天下太和则万象昌荣。
 
   
涵养独立不惧的人格风范
 
   
《周易》的宗旨在教人进德修业(《乾·文言》)。进德在涵养内圣之功,培养卓然超俗的独立人格;修业在实现外王之道,营建安土敦仁的昌隆国运。独立人格的培育,崇高精神境界的涵养,乃儒家经世宗风的首要任务。道德不崇高、人格不高尚、修业将是徒托空言。
《周易》表彰的经世人才,首须自立自强自尊。无论遭逢治世与乱世,要有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的志气,敢于抱大无畏精神同不良社会现象作斗争;若不为人理解、不被朝堂重用、隐遁乡里,无怨无悔。坚持正确立场,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宁肯辞官隐居,过俭朴生活,也不与乱世小人同流合污。孟子称许卓然独立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表彰其独立人格。以道抗权的大丈夫,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大丈夫必自强不息。《周易》开宗明义,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不能自强,难以自立,休论自尊。自强者必时时谨守两条生活准则:一要非礼弗履(《大壮·象》),守正道、行正路,违反社会礼法的事,不参与、不支持、不赞同;二要惩忿窒欲(《损·象》),抑制个人私忿,控制权力和物质欲望,践行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有超越自我的高尚情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大风大浪不动摇、生死关头不畏怯。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坚持《周易》明训: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危难当头以自殉道,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实践斯言,名垂千古。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人自爱自尊,经受严峻考验,保持高风亮节,独立人格,正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准则。
 
   
坚守同人于野的宽容心态
 
   
人与动物不同,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要同他人交往沟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人不止当自立自强,还要善于合众,正确处理人己之间的关系。为此,《周易》启示了一系列正确准则。
   
合众者必爱人。《论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有爱人之心,能以平等心态对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儒家经典名言,同《周易》所强调的同人于野(《同人·象》)的思想境界息息相通。同人于野,即以广阔的胸怀与人和同,孔颖达云: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周易》强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要求人们以大地般的胸怀,宽容一切,宽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此种宽容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主张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信条。平日里善于以虚受人,谦虚谨慎,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不贬抑别人之长,不文饰自己之过。还要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系辞·第八章》)。大是大非面前,做到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与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但绝不与奸邪小人同流合污。
   
宽容精神,当以诚信为本。《周易》倡导修辞立其诚(《乾·文言》),说话诚实,是非清楚,不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如此处世待人,自然得道多助,受人尊重,深得信任。缺乏爱心的人,待人无诚心,处事玩机巧,不能与人为善,难以同人于野,往往以损人开始,害己告终。
 
   
总之,以爱人之心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己和谐的出发点;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是人己和谐的良好心态;言有物而行有恒,诚信无欺,是人己和谐的坚固基石。
 
   
营建安土敦仁的和谐社会
 
   
涵养独立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属内圣功夫;以之经世致用,造福社会,促进国家富强,文明进步,乃外王之道。
   
儒家提出经邦济世的仁政学说,《周易》为之厘定了基本纲要。总的目标是:安土敦乎仁(《系辞上·第四章》),使人民安居乐业,有田可耕,衣食无忧;引导他们敦厚仁德,相亲相爱。为使人民安居和睦,《周易》强调理财厚生的重要性,写道: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第一章》)。理财的要务在广辟财源,奖励农桑,节约开支,藏富于民;同时宣布法令,禁民为非,使人民安土重仁,热爱桑梓,增强凝聚力。
   
任何社会难免财富不均,存在贫富差别,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财富虽少,如能保持大体均衡,各安生理,就可防范社会冲突。《周易》为此提出的原则是: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象》),对于财富不均现象,注意加以调节。还主张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象》)。节约开支,不伤民财,做到人人衣食无忧,社会安定。孟子曾经描述过一种仁政局面:五亩之宅,树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一丰衣足食,社会稳定的方案,在土地兼并盛行的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不过有此理想愿景,人民将理直气壮地作为奋斗目标。
   
仁政举措注重思想教育。《周易》主张考察乡风民俗,采取教育措施,即省方,观民设教(《观·象》),设教的任务有二:一是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宣扬先贤的嘉言懿行,以提高道德修养;二是遏恶扬善(《大有·象》),表彰先进典型,惩制恶人恶事。须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杀身(《系辞下·第五章》),为善去恶,非一朝一夕可奏效,全在经常性教育诱导。为了振民育德(《蛊·象》),当局者首当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故外王之道,首在德治。
儒家强调为政以德,并不忽略法制。阶级社会里,法是社会统治的工具,国不可一日无法。同法家严刑峻罚的作风不同,《周易》主张赦过宥罪(《解·象》),以道德感化为主。贯彻刑罚清而民服(《豫·彖》)的原则,行法公正,令人信服,量刑从宽,防止滥施刑罚。《周易》的法治主张,旨在保持社会安定,减少社会冲突。
   
《周易》认为革故鼎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时候,对待一切事物,都应唯变所适,趋时更新。写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第八章》)。革新社会的举措,不可轻易施行,基本原则当以汤武为法: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象》)。顺天,即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趋势;应人,指适应人民大众的总体愿望。顺天应人的变通之道,贵在与时偕行(《损·彖》),《周易》指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这是说,当采取革新举措时,就雷厉风行,不可迟缓;当禁止旧制度时,要当机立断,即刻废止。不失时机,推陈出新,将社会推向前进。墨守陈规,没有出路,难以保持稳定繁荣的和谐社会。王道仁政的最终目标,在实现万国咸宁(《乾·彖》)的社会局面。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
不难看出,《周易》认为节俭理财,称物平施,是保证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为政以德,安土敦仁,是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缓刑施禁,罚清民服,是社会和谐的法制原则;居安思危,因时革新,是社会繁荣、长治久安的必要措施。
 
   
维护品物咸章的生存环境
 
   
《周易》一书,广大悉备,注重天人合一。当年作易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第二章》)。《易》已包含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为后世提供了究天人之际的指导原则。
   
《周易》指明人类社会乃自然发展的产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序卦》)。先有自然发展的历史,然后才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言而喻人类乃自然之子,理所当然应同自然打成一片,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大自然,遵守自然之道。自然之道,说到底无非一阴一阳之道。《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天地之道同人伦之道统一于阴阳之道,乃太极思维法则的基本特征。天时、地利、人和,相互制约,演化宇宙万象。人有主体能动性,能参天地之化育,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彖》)。天人合一思想乃《周易》核心思想,显示东方思维的基本特征。
   
人欲参天地之化育,不可不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性。《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贲·彖》)。观乎天文,旨在制历明时(《草·象》),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周易》告戒人们,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乾·文言》)。如此乃能实现天人和谐,有计划有节奏地促成万物的生长发育。不违农时,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如孟子所说:数罟不入于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周易》强调顺天休命(《大有·象》),顺应自然变化,完美人之性命。
   
《周易》阐扬天人合一思想,并非企图将自然法则套用于人类社会,并不否认自然规律同社会规律的本质差别。其终极目的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品物咸章(《姤·彖》),万物昌盛繁荣的生存环境,使个体小生命同宇宙大生命,融为一体,顺应自然法则,乐观自然变化。人当具有宇宙意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子正蒙·西铭》)。珍爱万物,促成万物生长,实现品物咸章的和谐宇宙。
   
《周易》阐扬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乾·文言》)。天人统一,物我一体,营建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附录》),涵养和谐的人生,构建和谐的社会,维护和谐的大自然。四时行,百物生,品物咸章,天下和平,是人类的理想,是《周易》谱写的宇宙和谐奏鸣曲,为建造和谐世界提供了论纲。深入研究阐发,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能获得宝贵启迪。

关于我们 | 入会指南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18 重庆周易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设计已受版权保护,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复制,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