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2 13:38:52 次浏览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编 著:练力华
副主编:张长青 罗锦添
成 员:施经纬 郭汉谋 梁 超 温建平 刘站铭
一、首发式暨传统地理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中国风水学研究会等单位,于2014年11月23日在深圳举办了“《中国环境地理学》首发式暨传统地理学术研讨会”。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届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孙晶,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编审、综合分社副社长兼儿童分社社长、资深出版人、该书的责任编辑邓永标,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主任韩毅,全国易学专业人才考评专家委员、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首席总顾问、中国风水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环境地理学》编著练力华,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与中国风水学研究会领导与专家凌志轩、李顺祥、钟浩天、梁超、罗志聪、麦华盛、温建平、张长青、叶炳辉、王楚文、罗锦添、施经纬、郭汉谋、刘站铭、张智渊、朱百年、刘勇、尤武伟、邱桂昆、黎显华、慕容子敬、陈春生、刘贵民、谭钰霖等出席大会并作了发言。来自全国各地160多位风水专家和嘉宾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性质的文化盛会!
唐明邦教授在讲话中说:“风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周易文化血缘深厚,也与儒家、道家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国学的中心内容或核心价值,应为研究传承国学者的座右铭。研究国学,就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实现‘为天地立心’、‘与天地合其德’的重要途径。研究风水同样是为了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为天地立心’的具体行为。《中国环境地理学》从构建风水学的新范式入手,起点高;对风水学的经、史、理、术四者整合为一体,体系全;在风水学的诸多方面有不少新成果、新突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风水学新著。” 唐明邦教授还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从学术思想着眼,对风水学的定义问题,核心价值问题,哲学基础理论问题,操作规程纲要问题等,深入开展百家争鸣,大大活跃这一园地的生动气氛;希望《中国环境地理学》能够成为目前尚属草根文化的地理术进入高雅学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或使草根文化晋升为精英文化的第一座桥梁;希望易界同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发扬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风格,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孙晶讲道:《中国环境地理学》一书的出版,是中国易学界的一件幸事。该书把古老的风水学与现代科学理念结合起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作出创新与突破,开出了一个创新的新局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与发展。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提出的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讲话精神的贯彻执行。
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编审、综合分社副社长兼儿童分社社长,资深出版人,《中国环境地理学》责任编辑邓永标说:《中国环境地理学》一书,是我们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重点传统文化类图书之一,她的出版价值,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环境地理文化,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们对中华传统环境地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近十年来,练力华先生一直致力于在环境地理文化的讲授和推广,使人们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智慧,增强人们做人做事的能力,增强在环境地理研究与应用上统筹兼顾,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本书所有的作者同志,是他们多年辛勤耕耘,才得以使本书成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给人厚重感,可以说这是一本能让读者读懂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奥秘的图书。通过这本书,广大读者将对中国传统环境地理文化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家可以获得修学纲要,可以将环境地理之学运用于城乡建设,运用于兴邦立业上。
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主任韩毅在讲话中说“《中国环境地理学》,分上下两册,85万字,是一部集风水学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历史源流、重要经典于一体的经史理术齐备的鸿篇巨著;是一部从构建风水学新范式入手,并给风水学的学科体系第一次作出界定、概括与详细阐述的学术著作;是一部融纳风水各流派主要观点,没有门户之见的具有兼容性的和谐之作。因此,该书在风水学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的出版,对于探索当代风水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特征、核心价值;对于研究风水学的理论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对于疏理风水发展历史;对于研究古代风水要籍,挖掘古代风水文化精髓;对于风水文化人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学术并重、德易同修;对于为风水正名,为风水文化人正名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该书还是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计划编写的系列通用教材中,最先正式出版的风水学通用教材。”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构建当代风水学新范式,是风水术上升到风水学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地理学》首次提出了当代风水学新范式的概念,并对风水学新范式即风水学的理论体系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论述。这是中国风水学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全新探索,填补了风水学著作上的空白。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当代中国易学界的一大盛事,是中国风水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两天的会议中,参会的160多位专家还围绕风水学的经史理术、学术体系以及提高风水文化人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风水文化,让风水文化更好的为现实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等主题,通过主会场演讲和分会场交流方式进行了全面研讨。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成果显著。
施经纬老师讲话 郭汉谋老师讲话
首先,关于此书出版的意义,谈点门外之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这一学科新发展,推进风水学新范式的诞生、发展和完善。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我在序言中已有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此书的面世,是风水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近二十年,从事风水文化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士,在全国少说也有几百万,但尚无一种内容全面、立论公允的风水学教材。于是,从2010年起,我就向练力华同志提出了这个任务,要撰写一部风水学教材。
初步看来,这本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从构建当代风水学的新范式入手,起点高。
练力华同志和他的团队,众志成城,敢淌深水区,站在构建风水学新范式的高度,摒弃门户之见,兼收并蓄,经过几年的努力,居然拿出了中国风水学的第一范式,无疑是一大首创,其敢开风气之先的精神值得肯定。
二是风水学的经、史、理、术齐备,体系全。
该书的高明之处,更在于所构建的地理学范式,将经、史、理、术四者整合为一体。“经”乃指历代堪舆先贤遗留给后世的宝贵地理文化典籍,其中蕴藏着先贤们呕心沥血所取得的独到经验,是后世值得珍惜的宝贵文化遗产。“史”乃梳理历代先贤探寻地理学原理的心路历程。“理”乃古之地理先贤千辛万苦所凝结的共识通理,实现地理操作的基本原理,“术”乃指实现地理原理的操作技术。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之是否精巧,关乎地理操作之成败。
该书之所以将经、史、理、术融而为一的良苦用心,希望地理文化人既精其术,深明其理,熟知其史,透悉其经,真切笃实地掌握21世纪中国环境地理学范式。
三是书中有诸多新见解。
前几年,我曾请教过多人,环境地理学的定义如何?其核心价值何在?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今该书已作了明确回答:“环境地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规律,选择和营造生气,为各式建筑物选址、定向和布局提供最佳方案的学问和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促成天人统一,一语道破历代地理先贤的心声。同时点明地理学是一门融合多种学术,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特征。
对环境地理学理论基础的阐述,颇有新意。过去,人们对环境地理学理论基础的阐述,多只局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八卦学说。该书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元气自然学说是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整体思维模式是地理学的思维范式、常变贯通法则是地理学的魅力源泉”的新观点。
二、从学术思想着眼,希望对环境地理学的定义问题,核心价值问题,哲学基础理论问题,操作规程纲要问题等,深入开展百家争鸣,大大活跃这一园地的生动气氛。
三、希望《中国环境地理学》能够成为目前尚属草根文化的地理术进入高雅学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或使草根文化晋升为精英文化的第一座桥梁。
四、为此,我还想为《中国环境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此书的编著群体,还应进一步群策群力,更上一层楼,对此书作深入细微的研究,要自视为初稿,敢于自我否定,对之千锤百炼,使之“死去活来”,直到炉火纯青才罢休。须知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前进的过程。二是我建议大家着手于编写两套配套丛书,即《历代环境地理要籍导读丛书》和《环境地理学先贤评传丛书》,各出五六本,作为试验,取得经验后再行扩大。
最后,我希望易界同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发扬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风格,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特色之一,而《中国环境地理学》一书,也是我们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重点传统文化类图书之一。在我们看来,这套书的出版价值是多方面的。
《中国环境地理学》的出版价值,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环境地理文化。本套书是以练力华先生为主的几位具有深厚传统环境地理文化功底的学者,以其精湛的证悟智慧,首次提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概念,并在书中对新范式包括的当代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核心价值、理论基础、物质基础,以及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发展历史、名著名家等核心内容作了全新的、系统的阐述和概括,是对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尝试。
本书从“基础理论”,“操作规程”,“源流梳理”,“要籍导读”四个方面为读者系统地将“经、史、理、术”全部概括于其中,填补了环境地理学著作上的空白。
正如唐明邦教授所说,本书内容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系统而全面的著作,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二是新,书中不仅对理的阐述,对术的概括,而且对史的分析,对经的解读,都有不少新成果,新突破。三是高,即起点高,从构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入手,以周易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之气为依据,高层建瓴,有学有术,学术结合,学术并重。
通过这本书,广大读者将对中国传统环境地理文化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家可以获得修学纲要,可以将环境地理之学运用于城乡建设,运用于兴邦立业上。
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们对中华传统环境地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近十年来,练力华先生一直致力于在环境地理文化的讲授和推广,使人们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智慧,增强人们做人做事的能力,增强在环境地理研究与应用上统筹兼顾,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本书所有的作者同志,是他们多年辛勤耕耘,才得以使本书成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给人厚重感,可以说这是一本能让读者读懂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奥秘的图书。
由练力华老师领衔编著的《中国环境地理学》,是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首个科研成果,还是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准备编写的风水、预测、管理易学、养生易学等专业通用教材中,最先正式出版的风水学通用教材。
我认为《中国环境地理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集风水学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历史源流、重要经典于一体的经史理术齐备的鸿篇巨著;是一部从构建当代风水学新范式入手,并给当代风水学的学科体系第一次做出界定、概括与详细阐述的学术著作;是一部容纳风水各流派主要观点,没有门户之见的具有兼容性的和谐之作。因此,该书在风水学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该书的出版,对于探索当代风水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特征、核心价值;对于研究风水学的理论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对于疏理风水发展历史;对于研究古代风水要籍,挖掘古代风水文化精髓;对于风水文化人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学术并重、德易同修;对于为风水正名,为风水文化人正名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练力华老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哲学理论功底,有三十多年从事风水文化研究与应用的经历,对风水文化的经、史、理、术作全面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操作的娴熟技术,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真正的风水文化学者。编著组的其他成员,均是风水行业中有文化、有技术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希望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以这次大会为起点,为弘扬秀传统文化再立新功!
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将以这部书作为北京大学易经管理智库研修班及本中心其它培训班的通用教材,也定为中国专业人才证书注册建筑堪舆咨询师等相关专业认证的考评教材。
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是地理术上升到地理学的必由之路。
本书首次提出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概念,并对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即当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首次作出界定、概括和全面的阐述。
当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四大部分:经、史、理、术。
本书体系结构为:
第一篇:“基础理论”,论“理”
第二篇:“操作规程”,论“术”
第三篇:“源流梳理”,论“史”
第四篇:“要籍导读”,论“经”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填补了环境地理学著作上的空白!
本书不仅对“理”的阐述、对“术”的概括,而且对“史”的分析,对“经”的解读,都有很多新成果,新突破。
这部书共85万字,分上下二册。上册论述“理”和“术”,即第一篇风水学的基础理论和第二篇风水学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术;下册为第三篇风水之“史”和第四篇风水之“经”。经史理术齐备,是对当代风水学新范式即风水学理论体系的全新探索。这样的理论体系是否合理,还请与会专家和易界同仁、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这部书是编著,既有大量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也有不少我们编著者研究的新成果,故该书不是编,也不是著,而是有编有著,故称编著。
这部书被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定为易学专业考评的通用教材,故撰写时是按教材体例编写的。每篇开头有“本篇概要”,每章后面有“本章结语”和“练习题”。
撰写这部书的根本目的有二:
一是为风水正名、为风水文化人正名,期望使传统风水术上升到风水学的高度。这从本书的体系结构中可以看出,第一篇基础理论的三章内容很重要,是该书的灵魂,是能否达此目的的关键;第二篇是核心,第三、四篇是作为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且对提高风水文化人综合素质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是为大家提供一部相对准确、规范和正确的风水读本。
能否达到上述二个目的,我们也心中没底,但我们是在这方面尽力了,有时过程更重要,可以人为,而结果则是不可能“人为”的。不少人说,这部书的正式出版,是我们编著组作者送给风水同仁的大礼。我认为这句话应该加个前提就对了,那就是为风水正名、为风水文化人正名的目的达到了,这句话也就成立了。
这部书既可以作入门教材,也可以作深造教材。作为入门教材,则以上册为主、下册为辅;作为深造教材,则以下册为主,上册为辅。
这部书的撰写,首先要归功于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本书学术顾问唐明邦教授。他于2010年起多次向我提出要撰写一部当代风水学教程,并提出“范式”概念,认为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构建当代风水学的新范式,建立当代风水学的学科体系。于是,从2010年至2012年底的二年多时间里,我一方面收集材料,整理我多年来风水高级班的讲课内容,以便将最新研究成果溶进本书中,与张长青先生一起校正风水要籍的原文;另一方面,与唐老共同研究本书撰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特别是第一篇“基础理论”部分,唐老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观点。如果没有唐老给我的“压力”和指导,这部书起码现在不可能撰写出来。
衷心希望与会专家、代表和广大易友、读者对本书多提宝贵意见,为建立当代风水学新范式共同努力!
“该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风水学新著”。“从构建风水学的新范式入手,起点高;把风水学的经、史、理、术整合为一体,体系全;在风水学的诸多方面有不少新成果、新突破”。
希望该书“能够成为目前尚属草根文化的风水术进入高雅学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或使草根文化晋升为精英文化的第一座桥梁”。
——摘自2014年11月23日上午该书首发式上唐明邦教授的讲话
该书“是我们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重点传统文化类图书之一,她的出版价值是多方面的”。“这部作品给人厚重感,可以说这是一本能让读者读懂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奥秘的图书”。“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系统全面的著作,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摘自2014年11月23日上午该书首发式上中央编译出版社邓永标副编审的讲话
该书的出版,“是中国易学界的一件幸事”。该书“秉承此意,把古老的风水学与现代科学理念结合起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作出创新与突破,开出了一个创新的新局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与发展”。
——摘自2014年11月23日上午该书首发式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易联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孙晶的讲话
“该书在风水学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于为风水正名,为风水文化人正名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将以这部书作为北京大学易经管理智库研修班及本中心其它培训班的通用教材,也定为中国专业人才证书注册建筑堪舆咨询师等相关专业认证的考评教材”。
“练力华老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哲学理论功底,有三十多年从事风水文化研究与应用的经历,对风水文化的经、史、理、术作全面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操作的娴熟技术,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真正的风水文化学者”。
——摘自2014年11月23日上午该书首发式上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韩毅主作的讲话
练力华先生潜心研究风水理论和应用数十年,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创立出了许多新的风水理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坦诚公开,著书立说,传于后世,这种无私的精神是我们易学者的表率。
练力华先生的风水著作极具学术深度和技术含金量,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学佳作,即便是对于有着深厚专业知识的风水师来说,也是一部极具借鉴意义的上乘之作,在理论体系的论述和实战技术上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对风水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摘自2014年11月23日上午该书首发式上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理事长、重庆市中华易学研究院院长李顺祥的讲话
“这是一部具有重要里程碑和应用价值的一本教科书,是可上大雅之堂的一部好书,正如唐老提出的,对传统环境地理学的操作规程,概括为一总则三纲领八条目,可谓行家手笔”。
——摘自2014年11月23日上午该书首发式上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钟浩天的讲话
“我个人认为,练老师对风水学这样的定义是目前最完整、最为准确的。该书可为风水学正名,既可以做入门的教材,也可以做一套风水学深造的教材,作为该书编著成员之一的我,也感到该书很好,很值得学习与研究。通过学习与深造,可以使风水学爱好者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摘自2014年11月24日研讨会上风水大家梁超老师的讲话
李顺祥老师讲话 凌志轩老师讲话
钟浩天先生讲话 梁 超老师讲话
麦华盛老师讲话 张长青老师讲课
罗锦添老师讲课 叶炳辉老师讲话